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

回:『以戒為師』,這句話是不錯的?

版主為名的佛弟子於99/10/23(09:36)發表
看到樓下「還原佛陀本來的真實面目」題目,談到『以戒為師』....
『以戒為師』,這句話是不錯的?但到底什麼叫『以戒為師』呢?或
者說什麼是『戒』呢?希望大家多探討探討。因為,現在佛教內有些
『以戒為師』的人,給人的感覺,都像是怪人,非這樣不可!非那樣
不可!給別人或護法者不少的困擾!他卻不覺得不對。
還有,『以戒為師』真是原始佛說嗎?佛教內也有『以法為師』之
說。哪一種對呢?
另外,佛教根本修行原理是:『戒、定、慧』。那為什麼不以『戒、
定、慧』為師?卻只要以『戒』為師呢?以『戒、定、慧』為師,是
否會勝過以『戒』為師?因為,有『定』必然有助於『戒』的守持,
有『慧』更是有助於『戒』的守持。不是嗎?
大家談談 
:『以戒為師』,這句話是不錯的?
:『以戒為師』沒有錯,但是嚴格來講,漢譯佛經沒有出現這四個字。

:但到底什麼叫『以戒為師』呢?
:這是個關鍵的問題,問得好。佛自己把他的教訓叫做「法戒」(巴利文:dhamma-vinaya、dhammavinaye)。南傳、北傳、藏傳等佛教派系都常看到「法戒」這兩個字。「法戒」這個詞常出現於南傳的經文理,至少出現  。北傳的《善見律毘婆沙迦葉復念:『佛在世時語阿難:「我涅槃後,所說法戒即汝大師。」是故我今當演此法。』西藏的甘珠爾(藏文:བཀའ་འགྱུར)也有不少經文專門講戒律。

:或者說什麼是『戒』呢?
:戒有分類。釋迦摩尼佛身邊的弟子以出家人為主;因此他常常講到出家弟子的戒律。並不是說佛沒有跟居士交流。反而相反—佛在靠在家弟子做他的每一道餐,也自然地會跟他們講佛法,這樣出家人也才有可能變多了,對吧。

在家弟子、出家弟子持不同的戒。出家人要持的戒律,有的持十戒,有的持幾百個;在家弟子不一樣,有的持五戒優婆塞,有的在六齋時持八關齋戒。北傳又提到菩薩戒;藏傳再加個三摩耶戒

南北藏傳佛教都鼓勵大家持五戒,沒辦法持五戒的話,北傳鼓勵你看看你能夠持幾個,就持幾個。《歸戒要集》曰:
善男子。如來說優婆塞。或有一分。或有少分。或有無分。或有多分。或有滿分。若優婆塞受三歸已。不受五戒。是名優婆塞。若受三歸。受持一戒。是名一分。受三歸已。受持二戒。是名少分。若受三歸。受持二戒已。若破一戒。是名無分。若受三歸。受持四戒。是名多分。若受三歸。受持五戒。是名滿分。故智度論云。戒有五種。始從不殺。終至不飲酒。若受一戒。名一分優婆塞。若受二戒。名少分優婆塞。若受三戒。名半分優婆塞。若受四戒。名多分優婆塞。若受五戒。名滿分優婆塞。汝今欲受何分。當隨意說。
除非戒律之外,佛針對在家弟子的生活方式有幾個建議,如不要賣酒,別亂花錢等。南傳這種經文;北傳也有,如《善生經》

說道:現在佛教內有些『以戒為師』的人,給人的感覺,都像是怪人,非這樣不可!非那樣不可!給別人或護法者不少的困擾!

回道:認同你的感覺,但是鼓勵你調查自己的心,看看你是否因為感到你「不想要」、「不需要」等感覺,而不想持戒?大部分的人心理多多少少會反抗持戒,是因為我們很愛爽,很不容易發攝心。我們很不容易接受無常、苦、空的事實。我們多多少少可以認同世間無常的道理,但是因為「我著」而好不容易實行無常的道理。

戒值得持嗎?看你從甚麼角度來看。如果你深入地瞭解到你這個人身有多難得,你比較有可能會認同持戒的好處。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曰:
佛言:人有二十難。貧窮布施難,豪貴學道難,棄命必死難,得睹佛經難,生值佛世難,忍色忍欲難,見好不求難,被辱不瞋難,有勢不臨難,觸事無心難,廣學博究難,除滅我慢難,不輕未學難,心行平等難,不說是非難,會善知識難,見性學道難,隨化度人難,睹境不動難,善解方便難。
又曰:
佛言:人離惡道,得為人難。既得為人,去女即男難。既得為男,六根完具難。六根既具,生中國難。既生中國,值佛世難。既值佛世,遇道者難。既得遇道,興信心難。既興信心,發菩提心難。既發菩提心,無修無證難。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曰:
戒有三能。一者能持。由能任持一切功德如大地故。二者能靜。由能止息一切煩惱火熱故。三者無畏。由能不起一切怖憎等諸罪緣起豈畏起諸罪故。
:『以戒為師』真是原始佛說嗎?

:沒有經文,佛法早就消失了;如果要找個比(較舊的)經文還要『原始』的佛教,恐怕不好找。至少我們可以說,佛教那麼早出現「法戒」這個詞,佛法與戒律不好分。僧會大了,戒律多了,是沒錯,但把戒律視成「非正港的佛教」,漠視了太多證據。

:那為什麼不以『戒、 定、慧』為師?卻只要以『戒』為師呢?以『戒、定、慧』為師,是否會勝過以『戒』為師?因為,有『定』必然有助於『戒』的守持, 有『慧』更是有助於『戒』的守持。不是嗎?

:沒辦法持戒,當然還應該要學佛,學怎麼以『戒、 定、慧』來治『貪、嗔、癡』。以四無量心抑或四攝法為你學佛法的主要的法門,這樣也好。念佛也好,禪坐也好;要看你心裡要先學哪一個,到後面再學更多,學得更深。

《大智度論》曰:
亦利益眾生:應以布施攝者,而布施攝之;應以持戒攝者,教令持戒;應以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攝者,教令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而攝取之;乃至應以種種善法攝者,以種種善法而攝取之。
為什麼要特別強調『以戒為師』呢?常聽到的解釋之一,就是說有戒根才能獲定果;有定因,也才有慧果。換言之,佛教居土應該要以戒為師,才最有利於他更快速地得到慧果。《楞嚴經正見》曰:
阿難汝問攝心(至)一切魔事云何發生。阿難下勸持戒。汝問攝心句。即牒前阿難請云。欲攝其心入三摩地。云何令其安立道場。遠諸魔事。於菩提心得無退屈。佛答我毗奈耶中。宣說修行三決定義。所謂攝心為戒。因戒生定。因定發慧。故知定慧從戒生。於是先說四重律儀。以為基本。本既不生。枝葉自無。枝葉。即指餘戒也。身三口四。舉其粗為重。色香味觸。舉其細為小。是為餘戒相也。
另外,持戒的,就是會破戒。有的時候是不小心地破戒,有的時候是很故意地破戒。不應該輕破戒。破戒的話,不用擔心,這沒什麼不正常的,這是無法避免的,只要認真的發願別再破戒,不要煩惱。原諒自己:你怎麼發願別再破戒,還是會破戒。沒關係。懺悔文曰:「往昔所造諸惡業。皆由無始貪嗔癡。從身語意之所生。一切我今皆懺悔。」貪與嗔以癡為根;別因為貪嗔癡的癡,別因為你不了解、不能控制的狀況,而生完全沒有用的煩惱。要對自己展現菩提、慈悲。原諒自己所有犯過的大小罪。先以佛對待一切眾生用的標準來對待自己。這樣做的話,慢慢會往向更好的習慣。這不是說「不要精進」,只是說別讓你所犯的錯來變成障礙。

再考慮:持戒可視為一種布施、一種大方的行為。怎麼說呢?戒殺生,帶給全世界各各眾生一種安全,你就不會殺他,他同樣的不用因為你而怕命。戒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都一樣;你持戒就把各種各類安全感送給你家人,你同事,你生活中的每一個人。你自己考慮一下,持戒可帶哪一些好處,怎麼會讓你跟你家人,朋友更幸福。自己想像一下。

要特別注意,絕對不要以「持戒」、「不持戒」來製造個「我相」,來取代你現在用的「我相」,反正這堆「我相」都是自己頭腦組合起來、做出來的,都不反映事實;學佛就是要學到「無我」這兩個字的意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